鼎(拼音:dǐng)是一个汉语常用象形字,始见于出土商代甲骨文。“鼎”的字形模拟的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其形制上面像缸,有圆形、方形,两侧有耳;下面为足,通常圆鼎是三足,方鼎是四足。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随着时代变迁,鼎不仅仅是古人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有的鼎体型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的意思。由于古代“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爵位和帝业,如:一言九鼎、定鼎、问鼎中原等。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帝王把鼎作为建立国家的标志,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鼎之所在,国都定焉”的描述,足以证明“鼎”在古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

荆山铸鼎
大约在5000年以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融合炎帝、蚩尤三大部落后,在广袤的黄河、渭河流域开辟了一统华夏的历史重任。
据史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那么这个“荆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在泱泱中华大地上,称为“荆山”之地一共四座,分别在湖北省南漳县西部的荆山、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的荆山、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荆山、安徽省怀远县西南荆山。那么哪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铸鼎荆山之地?
要探索黄帝“荆山”铸鼎的具体位置,那就从太史公司马迁所编著的《史记》开始~

《史记•封禅书》,记载为:“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及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须。龙须拔,堕黄帝之弓。”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闻泰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那么轩辕黄帝、大禹铸鼎的荆山到底是哪个荆山呢?我们还得从史书记载中来找寻答案:

(1)《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音读:pingyi)怀德县”与《汉书·地理志》相同。
(2)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地,今其下有荆渠也。”

(3)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云:“渭水之阳即怀德县也。”
(4)《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与宋《太平御览》的记载与此大同小异。
(5)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九云:“《尚书》曰:‘荆、岐既旅。’又曰:‘导汧及岐,至于荆山。’孔安国曰:‘荆在岐山东,非荆州之荆(在今湖北南漳县西)也。’《方舆记》曰:‘昔黄帝铸鼎于此。’
(6)《辞海》荆山:《禹贡》:导硏及岐,至于荆山。《汉书地理志》称为北条荆山,相传禹铸鼎于此。据《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荆山)则在今富平西南。
(7)《书经·夏书》中载有“漆、沮既同,沣水攸从,荆、岐既旅终南敦物……”其注释云:“荆、岐二山,荆即北条荆山,在怀德县(富平之汉称)南,耀州富平县掘陵原也’。
(8)《尚书》是这样记载:“漆沮之水已从入渭,沣水所同,同于渭也。”漆水,源于同官县(即今之铜川市)焦坪山。沮水,源于黄陵县子午岭,二水流至耀县之南,富平西北岔口处合流为一,合称石川河,经荆山左侧脚下流入渭河。此即孔氏所说“漆沮之水已从入渭”之说。关于荆山之名,孔安日:“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
(9)对于荆山原的范围《富平县志·山川志》记载”北条荆山属富平之南,三原之东,临潼之北,蒲城之西,皆统一为荆山”。
以上史书、富平县志资料佐证,可得出以下结论:黄帝、大禹铸鼎的荆山在古左冯翊怀德,就是现在的富平县城南的荆山原。
原创文章,作者:宅妹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haimei.wang/256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