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中,T意味着跨性别,男性荷尔蒙睾酮或者流言蜚语。在中文里,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热拉推广视频中的一段剪辑
随便下载一款中文女同性恋社交软件——热拉(Rela)、拉拉公园(LesPark)或者乐Do(LesDo)——都会收到同样的提示,请输入昵称、上传照片、以及选择身份:T、P,还是其他?
看起来,一切很清楚:T来自英文单词“tomboy”,P据说是起源于“po”(婆,中文妻子的意思,老婆),也有人说代表“美女(pretty girl)”。很明显,T和P似乎对应华语女同性恋文化的性别和社会角色,即阳刚(butch)和阴柔(femme),它们既对立又共生:T是阳刚的,P是阴柔的;T是帅气的,P是漂亮的;T是上位的(Top),P是下位的(Bottom)。设想里,它们总是一起的,最重要的是,T是性的施与方,而P是接受方。
然而,看似清楚的事情并不一定真的如此。我第一次遇到T和P的问题,是2010年,在上海一家叫红色加油站的女同性恋酒吧。那时候我还只是个女孩,进门之前,一个T就跟我说,你很漂亮。接着,另一个T问我,是不是P。我有点懵:不是很明显么?
T/P的存在当然是为了方便性关系。阳刚和阴柔的划分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T/P模式则是互联网时代酷儿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其流动性也反映了这一点。它既是语言的,也是实体的,并且不那么死板。比如,T和P并不总是成对出现,也有“TTL”,代表T和T之间的恋情,或者“PPL”表示P之间的关系。双性恋和泛性恋被排除在此模式之外,不管他们的性别表现是什么(社交软件有独立的“双性恋”标签),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女同性恋抛弃了二元选择,定义自己为“V”,表示“多用途”,也有的定义为“H”,意思是“一半”或者“不分”,也就是“不做区分”。这种分类实际包含很多潜在涵义和偏好,比如性行为时,“铁T”或者石T(stone butch)的身体是不可碰触的,而“娘T”,她们阴柔的外表掩饰了T的内在。
T也不一定是女人:黄阿娜观察到,T“模糊了阳刚的女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身份区隔”,很多T使用男性的名字,彼此之间称兄道弟。黄阿娜指出,台湾酷儿学者何春蕤将费雷斯( Leslie Feinberg)的代表作《蓝调石墙T》翻译成中文时,书名中的“阳刚角色(Butch)”翻译成“T”,但序言的标题却又翻译成“跨性别(transgender)”。
这个词的反复变化有一个更通俗的例子:去淘宝搜索“束胸”,“les T”是更有用的搜索关键词,“跨性别”搜不到任何结果。

淘宝搜索“束胸”的结果。一个模特用手捂住眼睛,问道:“你穿的束胸平吗?”
埃文·乌奎尔特(Evan Urquhart)写道,“阳刚的女同性恋、生理性别为男性的性别酷儿、跨性别男性之间的界限,理论中很清晰,但现实并非如此。阳刚的女同性恋反感她们的身份沦为通向男性世界的垫脚石——可以理解!——但人们确实会从阳刚的女性转换到跨性别(反之亦然)。一部分中国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热衷于划分界限;厌女症和迂腐者共同制定了一大堆如何做T的标准。我听过跨性别者嘲笑T们没胆量服用睾丸激素;也曾经见过T们彼此指责,只是因为笑声太尖,或者跷女式二郎腿,而不是将小腿架在膝盖上。
尽管中国社会存在同性恋憎恶和性别管制,T们仍然找到了认可自我的方法,甚至有点自我吹捧。赵婧(Jamie J. Zhao,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性别、性和流行文化讲师)说,“中国大陆的文化氛围里,女性的阳刚气概受到一定的尊重。”毛泽东时代,理想的女人是斯多葛派,明智、强壮。因此,女性身上的雌雄同体气质或阳刚气概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的象征,而不是女同性恋的标志。“不幸的是,T们,或者说女同性恋身上的阳刚气概,只能在当代话语中倒退和被压制了。”
赵婧说她第一次接触到T这个词,是2004-2005年左右,她在中国的同性恋论坛看到用这个词来描述台湾真人秀明星和美国电视剧《拉字至上》中的人物。形容年轻、英俊、时尚的,男性化的女同性恋,它明确的和酷儿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男性化女性……我不介意被称为假小子/T。”
在中国流行文化中,男孩气的女性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她们的性取向常常被掩盖。中国大陆几乎没有自我认同为T的名人,但观众已经接受了杨芸晴、李宇春,窦靖童等一系列雌雄莫辨的流行明星,女粉丝叫她们“老公”。事实上,假小子审美如此流行,以至于有人批评T们模仿男人时,甚至同样可以说顺性别男性在模仿假小子。中国当今最有商业价值的男明星都是“小鲜肉”,他们的吸引力恰恰在于漂亮与温柔的结合,这是T们的强项——像我这样不知情的外国人,经常以为他们是可爱的女同性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宅妹网立场,如有侵权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zhaimei.wang/26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