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男孩子来说,“娘”是一种很严重的指证。
幼儿园里,别的小男生都玩骑马打仗,你跟小女生玩过家家,你就是娘。
上学的时候,你买了个粉色的书皮子,用了一个带kitty猫的杯子,你就是娘。
甚至于在青春期,你的声线没有变粗,你的喉结没有发育,你就是娘。
这种指证,大部分来自于那些身体强壮,声音洪亮,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同学。
他们愚蠢,且骄傲。
这些年,娘里娘气逐渐被一个词代替,叫Gay里Gay气。
好像这个时代,大家已经不再歧视同性恋了,出柜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名人。
但他在街上看到一个打扮精致,说话轻声细语,偶尔还会掩口轻笑的男性,即使当面不说什么,之后也会跟身边的朋友说:
“你看那个人,Gay里Gay气的。”
便如同十几年前,他带着一群小朋友,大声嘲笑另一个书包上有kitty猫的小孩儿:
“大家快看,他好娘啊。”

东北话里有个词,叫做“二椅子”。
大概意思就是不男不女,是一句很脏的骂人的话。
但这个成年人发明的词,使用的最多的,却是那些半大孩子。
校园是个鄙视娘炮的重地。
成年人的世界,大家不太会当面骂。
比如你觉得你的老板很娘,你讨厌他,鄙视他,看不起他。
但你还要跪舔他,因为他给你发钱。
成年人懂得虚伪,无论是善是恶,大都藏的好好的。
你需要提防的,不是正面的刀光剑影,而是背后捅刀子,暗地里泼脏水,指桑骂槐含沙射影。
但小孩儿不一样。
学生的群体里,社会阶层、财富地位这些东西,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
反而是一些简单直接的因素,会在他们中间,分出三六九等来。
比如学习成绩好,比如身体强壮能打架。
而那些性格强势的男孩子,很有可能会纠结起来一股小势力,围绕在自己的周围,并自诩为“领袖才能”。
而这种“领袖”,为了彰显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很好欺负的孩子,然后隔三差五欺负他一顿。
我们老家方言有一个很形象的词,叫“戕实”,本意大概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压迫。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具体意思的话,从字面上拆解出来的“戕害老实人”,可能最合理。
而学校里的老实人,大概率会包含这些所谓的“二椅子”。
他们判断对方是娘炮,是“二椅子”的依据,可能就只是因为,他说话轻声细语,或者比较文静而已。
但问题是,孩子们的是非观很简单。
我觉得你是,那你就是。
他们不会去自我反省,更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
而基于如此简单粗暴的判断,他们可能会做出一系列伤害对方的事情。
把他的书撕烂扔厕所里,放学的路上堵他推搡他,在班上说他的坏话……
并以此为乐。
这是最简单的恶,也是最难去制止的恶。
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所谓的“娘”。

我初二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男生。
那个男生就是那种,声音很细,皮肤很白,被欺负了甚至会哭的那种。
而且那个男生,家是山上的,跟我们隔的很远,本来就很容易被孤立。
那时候班上有几个混子,成天不好好学习到处逃课打架那种。
他们一般不会欺负学习好的,因为这种老师比较重视,很容易挨收拾。
人缘好的也不太欺负,毕竟谁还没几个认识的混子朋友。
那种沉默寡言但性格比较冷的也不太会欺负,那种孩子比较有城府,混子们玩不过。
恰巧就是这种,学习成绩不太好,又不太会交朋友,而且一欺负一个准儿的,会变成他们找乐子的对象。
平时在班里开那种恶意小玩笑之类的就不说了。
最过分的是有一次在寝室。
我们初中住的都是大通铺,一个寝室十几二十个人。
那几个混小子,趁熄灯前的那一段时间,把那个同学摁在床上,脱了裤子弹小jj。
这种事,好多年以来,都是笑料。
但现在回想,那个被弹的同学,该留下多么严重的心理阴影。
我那会儿睡窗边,清楚地听到他在外面跟班主任边哭边告状。
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又无奈又气愤,把那几个混子叫出去狠狠地批了一顿。
但问题是,这种事儿能咋批?
你甚至都很难找出来他们具体违反了哪一条校规校纪。
我想那几个家伙,也没放在心上。
至于旁观者,最多觉得好玩中带着那么一点点恶心。
而只有受害者,才能真正体会那种羞辱感和痛苦。
他被欺负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看起来比较“娘”,比较好欺负。
我不知道这种风气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但我想,这些混小子的家长,大概率都会给他们的孩子灌输一种“男子汉”的概念。
说话粗声大气,言行甚至可以粗鲁一点儿,这样可以显得“爷们儿”一点儿。
对于家长来说,这么教育似乎也没错。
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意味着,男孩子,就该像父亲描述的这个样子。
而其它的样子,全都是错的。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主流舆论风向对某些“娘炮”的风气大力整顿了一番。
包括娱乐圈的那种阴柔风,还有网络平台上的“吃桃桃”。
这当然没有错。
毕竟我看到这些妖魔鬼怪也很头痛。
尤其那个卖腐版的《一块红布》,真的是看得我虎躯一震菊花一紧。
但同时我也在想,“娘炮”这个词,真的能现在足够客观和中立的立场吗?
以前总是讲,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这话好像也没错。
可问题是,谁来规定,男孩应该是什么样,女孩应该是什么样?
这个解释权,在谁手里?
当我们在恪守某些标准的时候,往往伴随着苛责和批评。
不管男女,不管同性异性乃至于跨性别,不管存在是否合理。
首先,这是个人。
一个遵纪守法,既没有违背道德也不扰乱公序良俗的人。
这些年,风气变得包容了一些。
以前李宇春这种中性风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骂,尤其是对女孩子短发这件事。
现在,满大街不都是短发女孩子。
还有LGBT群体,现代信息大潮之下,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接受。
而这些人,在很多年以前,可能会一辈子都死死地隐瞒住自己身份。
在那个社会里,他们就像中世纪被绑上绞刑架的异端。
社会确实在变得更宽松。
但这正是因为互联网打破了所有的信息边界,让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碰了面。
你豪杰英气,他温声细语。
你找来一群人,对着他一顿嘲笑:
“看啊,那个人好娘啊”。
……
以正义之名,行迫害之实。
绞刑架,只在人们心里。
原创文章,作者:宅妹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zhaimei.wang/260617.html